缠师讲坛-解构缠论,成就缠迷!

搜索

王阳明----知行合一

[复制链接]
chanyun 发表于 2014-11-17 15:4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缠迷您好,关注了这么久,何不登入享用更多功能?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加入

x

       王守仁(1472年10月31日—1529年1月9日),汉族,幼名云,字伯安,别号阳明。浙江绍兴府余姚县(今属宁波余姚)人,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,自号阳明子,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,亦称王阳明
      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和军事家,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,精通儒家道家佛家。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。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,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。王守仁(心学集大成者)和孔子(儒学创始人)、孟子(儒学集大成者)、朱熹(理学集大成者)并称为孔、孟、朱、王。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、日本、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,立德、立言于一身,成就冠绝有明一代。谥文成,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。
      儒家把“内圣外王”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。在封建知识分子中,王阳明在这方面可谓辉煌的。在“内圣”方面,他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人物之一,继承并发展了心学,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;在“外王”方面,王阳明作为一个文人,又熟谙军事,多次带兵镇压农民起义和各种武装叛乱,尤其是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,为巩固明武宗的政权立下了赫赫之功。
    王阳明从强调真知这个意义上,说知行合一是对的。未有“行”则不能保证“真知”。
换一种角度,从“穷理”来谈,也不可将“知”与“行”分割开来。“穷理”是认识的深化,是获取真知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“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。” (《传习录中·答顾东桥书》)
对于王阳明的“外王”,史据凿凿,笔者仅就所学,谈谈他的“内圣”,谈谈他的“知行合一”论。
“知”是认知、观点、想法。“行”是实施、行动。用今天的哲学术语即“理论”和“实践”。这二者是不是也存在区别、能分出个先后来呢?朱熹认为是应该有个区别的,“知”在前,“行”在后,先明白该做什么,然后才能去做。王阳明则认为“知”与“行”不应该有所区别,也不能分割为二。他说: 知之真切笃实处,即是行;行之明觉精察处,即是知。知行工夫本不可离……真知即所以行,不行不足谓之知。(《传习录中·答顾东桥书》)
这里王阳明强调的是“真知”必须以“行”来体现,不行不足以谓之真知。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。王阳明为了说明这个观点,举了不少例子,比如说:“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”,“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。”(《传习录中·答顾东桥书》)从求知这个角度言之,要想获得真知,也必须在实践中实习。
概括“知”与“行”的关系,王阳明说: 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工夫,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
圣学只一个功夫,知行不可分作两事。(《传习录上》)
说“知是行的主意”,实际上还是将“知”与“行”做某种程度的区分的。说“行是知的工夫”,这“行”是求知的深化,是在原有“知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询,或检验旧知是否正确,或寻求新知,知行还是有个先后,只是不容分割。
由此可见,王阳明的以上说法虽然也存在毛病(主要是否定“知”对于“行”有相对的独立性),但基本上是正确的。

(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)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本站地图

QQ|更新日志|版权声明|小黑屋|手机版|国恒缠师缠论谈 ( 鲁ICP备2022038653号-2 )

GMT+8, 2025-4-4 07:30 , Processed in 0.082581 second(s), 2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

快速回应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